今年以来,保和乡袁集村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五星支部建设为依托,聚焦集体经济发展,立足本村实情,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取得乡村建设新突破,开拓产业发展新途径,实现幸福指数新提升。
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宜居袁集。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袁集村坚持乡村建设“四融合”策略。一是与村民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工程,精准鉴定并修缮加固房屋2处,切实保障村民住房安全。二是与村庄长远规划相融合,稳步推进“四通一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道路5.5公里,并在主要路口设置减速带,保障出行安全;新铺设管网4公里,完善供水和排水系统,提升村庄整体卫生水平;对村内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变压器容量,提高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网络的全面覆盖,为袁集村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推广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改造升级小游园和樱花主题游园,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三是与生态保护相融合,袁集村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共改造3处坑塘,进行了坑塘清理、防渗水施工,坑塘周边绿化、环境整治、挡墙护坡等,实现村内环境提档升级。四是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对村内古桥、古井等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文化景观步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乡村生活,让袁集村更具韵味与魅力。
拓展产业路径,驱动经济腾飞。近年来,袁集村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潜力,开辟多元产业发展新径。通过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规模化特色种植,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扎实开展“资产清查增效”行动,全面梳理盘活闲置资源10余处,新增村集体收入3万余元。全力推进集体经济“三步跨越”计划,依村情制定并实施三项特色产业项目:其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按照“村边果园”的思路,成立瑞兴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采摘园1100亩,此外,袁集另建设200亩花卉种植基地,300亩光伏基地,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实施以“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变改革+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投资分红,共吸纳9户脱贫户“带资入股”,参股资金36万元,每户每年可分红1800元,有效破解了群众自身能力不足及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实现了合作社和群众的双赢发展。其二,发展文旅文创产业。立足古井、古桥、古树、古官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及陈谢兵团解放舞阳作战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以农耕博物馆为阵地,展示中原农耕文化,打造综合性研学旅游文化基地。打造汉服品牌、陶瓷制作等乡村文创产品,延长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其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一方面对农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如将葡萄加工成葡萄干、葡萄酒,花卉制成花茶、干花等,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存期限,还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线下售卖,将农产品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乡村治理的优化、环境的改善与产业的蓬勃发展,袁集村村民收入逐步增长、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全村呈现出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下一步,袁集村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袁集沿线旅游景观区,发展乡村旅游。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激活产业融合发展动能,推进袁集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