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阳教育战线上,有一个“女中豪杰”,从教15年,已经担任了13年的小学校长。13年来,她把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洒在农村孩子们的心上;13年来,她把两所频临倒闭的学校办成了设备齐全、师资力量合格、教学质量高的全县花园式学校;13年来,她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多次获得县、市级先进工作者,市十佳师德标兵,市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十大标兵”和“十佳校长”等称号,先后被评为省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并获得了“市五一劳动奖章”。她走过的历程里,成绩凝聚着血汗,荣誉包含着艰辛。
一、受命——从艰苦的环境中开始。
2000年,21岁的王艳霞任命为九街乡王桥小学校长,展现在她面前的并不是坦途,而是丛丛荆棘。
当时的舞阳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被洪水淹过的王桥小学,27间砖木结构的校舍屋顶塌陷,墙体开裂,每逢雨雪等恶劣天气,学生就不得不停课或者找临时地点上课。学生课桌破旧不堪,学校负债累累,外村老师不愿去工作,本村老师也纷纷要求调出,6个年级只有7位教师,是全乡师资力量最薄弱,教学环境最差的学校。更令她想不到的是学校连厕所都没有,200多个孩子一下课到处乱跑,低年级的孩子随地大小便,高年级的学生满村子找厕所。面对这种局面,群众气愤,干部心急,学生也不甘心在这样的学校浪费时光,大量转学和流失。
这样的情景,她还没来得及多想,人们就议论纷纷:“有经验的教师都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20来岁的小丫头干不了仨月,就得哭鼻子撂挑子.......”好心的老教师也劝她:“艳霞呀,王桥小学不是好领的,别把自己的青春毁在那儿!”亲人也说:“你一个女孩家,教好书就算了,别争强好胜,干一个大男人都干不好的事!”听着这些话,艳霞想了许多。她想:自己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是党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人民教师的,作为党员,在党需要自己迎难而上的时候,能退却吗?况且,干事业就应该不怕风险,困难越大越能摧人奋进。
就这样,王艳霞以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胆略和气魄,在一片讽刺、怀疑的议论声中毅然担起了这幅重担。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诚恳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大家很快达成共识:痛下决心,苦拼实干,一定要改变落后面貌。
教室破漏,她就多次找来村干部商量修缮方案;资金不足,她就带领老师们自己粉刷房屋、整修桌凳、清理泥土和瓦砾;师资缺乏,她主动多任课,一个班级每周30节课的工作量,她担任了26节;没有厕所,她就把编织袋缝起来,围成了两个临时厕所;粪池满了,她就趁星期天一桶一桶的挖出来浇到学校的花木上。靠大家一周的努力,孩子们终于可以坐在教室里学习了。
一份艰辛一分收获。王艳霞的忘我拼搏感动了乡亲,也感动了上级。2003年,王桥小学申请到30万元资金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一些休学的和外流的学生也都纷纷重返校园。时任漯河市常务副市长赵素萍到学校查看并听说她的经历后,拉住她的手,深情的说:“孩子们在这里上学,我们放心了!”
2008年9月,带着九街乡父老的不舍和孩子们的依恋,婚后的她被调到离娘家40公里远的保和乡朱耀环小学任校长。这又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没有院墙和大门。开学前她第一次到校,看到教学楼在河坡上孤零零的矗立着,到处杂草丛生,一群羊和几头牛正在校园里吃草。校园南边紧邻舞水河,三米来宽的河面不时有杂物飘过。她不禁一惊,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全,万一有孩子失足落水,怎么办?
开弓没有回头箭,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管好学校,做好工作,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开学了,她带领老师们用白灰水围绕校园浇出四道白线,课前课间,就带着孩子们在白线内活动。
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想到群众期盼的目光,她就趁没课的空档,骑着电动车找各级领导反映情况,争取资金。没有钱,更没有车,女同志来回跑,真是不方便,但她有的是诚心和韧劲儿。2009年冬季,上级领导答应拨付建围墙的资金还没落实,她心急如焚,只要前两节没课,就去找相关领导。寒冬腊月,风卷着雪花,像皮鞭一样抽打在她的脸上,脸冻烂了,手冻肿了,脚上也布满了冻疮,每次洗脚袜子粘着烂肉,疼的她倒吸凉气。婆婆看见了流着泪心疼的说:“霞呀,别把自己冻坏了,你这么玩命跑资金图个啥呀?”一次,她和领导约好谈资金的事又泡汤了,回来的路上,她心事重重,在十里铺路口,为躲避一辆轿车,她一下子摔倒在泥水里。泪眼婆娑中她真想放弃这个项目,但一想到师生的安全,她又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带着满身的泥浆回到学校,她的头发、衣服全结了冰,老师们忙生了一堆火,给她取暖。一位老教师眼含热泪对她说:“闺女,学校20多年来都没有院墙,别跑这个项目了,咱不遭这罪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以诚信和执着感动了领导,2010年5月,教体局想方设法挤出了9万元资金,帮学校拉起了围墙、建起了大门。
由于校园内路面没有硬化,她就带领教师先用碎石碎砖硬化路面,再逐步换上水泥、彩砖。她又多方筹措资金,装备了电教室、图书室等。如今的朱耀环小学,校园四周花草环抱,花坛内花木争奇斗艳,2012年6月被命名为“舞阳县花园式学校”。
二、奉献——她心里装着学生。
王艳霞一心扑在工作上,完全忘却了自我。2009年秋,婆婆突然患脑栓塞住进了医院,生活不能自理。她为了不耽误工作,就把两岁的儿子送到亲戚家。由于她医院、学校两头跑——照料婆婆,看护校园、备课、为差生补课、家访。过度的劳累致使正在上课的她,突然双目失明,呼吸困难,晕倒在讲台上,孩子们吓得哭起来,老师们忙把他送到县医院。医生让她住院输液,她说:“下午有课”。医生说:“不怕死,你情回去上课了。”她硬是把药带回学校旁边的卫生室,输液不到一半,上课铃响了,她竟然偷偷的拔掉针管走向课堂。村医发现了,生气的拉她回去输液,她笑着说:“等我把这节课上完,一定接着输液!”
她虽然忙得无暇养育自己的孩子,但对留守儿童却倍加关爱。朱耀环有一个小女孩叫笑笑,从小没了母亲,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孩子胆小、孤僻,总是哭。每天奶奶把她送到学校时,王艳霞总是笑着把她从自行车上抱下来。有时间了带笑笑到家吃顿饭,给她梳梳小辫;开学了、换季了,给她买来学习用品和衣服。但她深知,母爱不是别的能代替的。从2009春节开始,虽然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但她还是做通全家人的工作,把笑笑接到她家过年,晚上搂着笑笑和她的儿子一起入眠,给她幼小心灵最大的安抚。
2010年腊月初十的晚上,笑笑打电话说奶病了,她忙把儿子抱到婆婆床上,二话没说就去了笑笑家。安顿好笑笑的奶奶,已是夜里十点多了,骑车走在路上,被冷风一吹,她突然想起丈夫、公公都去学校值班了,家里只有患病在床的婆婆和三岁的儿子,若有什么事,可咋办?她心急如焚,平时四、五里的路,感觉是那样长……一进家门,她便惊呆了:院子里亮着灯,儿子光肚肚儿地扶着门框,声嘶力竭地哭喊:“妈妈呀!妈妈……”婆婆穿着内衣也趴在儿子身边的地上哭吼着。她连忙抱起浑身冰凉的儿子捂到被窝里,又伸手去搀扶婆婆,没想到一向支持她工作的婆婆说什么也不肯起来,只是一个劲儿的哭叫:“我没用哇,连孙子都照顾不了……”她愧疚地“扑通”一声跪在婆婆身边,哽咽着说:“妈,对不起,您打我吧!”那一刻,她万箭穿心,泪如泉涌!事后她才知道,儿子小便时找不到她,就哭闹着跑下了床,卧病在床不能动弹的婆婆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小孙子受冻,情急之下也滚下了床。
这些年,她家访上千次,转化问题学生上百人,资助贫困生衣、物近万元。她家也不富裕,一家人至今还挤在低矮的瓦房里,但只要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还是会义无反顾的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她的学生。
三、创新——学校步步登高。
任教15年来,王艳霞一直扮演着校长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她连续八年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由她负责主持的教研课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获得了省一等奖。在管理上,她提出创办“学习型”的学校,她推行启发式、趣味式的教学方法,在优质课大赛中,老师们多次获省、市、县一等奖。她喜欢读书,勤于动笔,认真指导教师写作,教师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打印多份,相互传阅修改。在她的带动下,全体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读书、思考、写作已成为一种习惯。先后有五名教师被选拔为省、县级骨干教师,一位被选拔为市学科带头人。同时,她致力于办特色学校,自编自印了舞阳县小学第一份校刊《月亮船》,为作文特色教学搭建了平台,师生在《关心下一代》报、《小学生学习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去年5月,舞阳县政府举办科技成果展,特以专版展出了朱耀环小学在“学生养成教育”和“特色办学”方面的图片和经验,引得全县的中小学教师都到朱耀环小学参观学习。现在,朱耀环小学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进。
由于她能力突出,领导要把她调到乡政府工作,面对这样的机会,她选择了留下,因为她心里清楚,学校更需要她。
十九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她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女儿,扎根基层,奉献农村,以实际行动,为教育教学事业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用执着和坚守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