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农家院,浓浓乡亲情 ——太尉镇积极探索村级分散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
农村特困人员特别是五保贫困户不愿出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困扰基层兜底脱贫的一大问题。今年以来,太尉镇按照“政府主导、以村为主、亲情参与、互助共赢”的原则,探索村级分散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通过筹建村级供养服务站,有效解决特困分散供养贫困老人思想生活难题,走出了一条农村养老改革新路子。
一是破解五个难题。在探索中,我们从破解五个难题入手,解决分散特困人员“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的兜底问题:第一,破解思想难题。大多数五保贫困户长期在村内生活,与村内群众相互熟知,不愿出村到敬老院入住,在村级供养服务站居住,符合老人们“落叶归根”的心理需求。第二,破解资金难题。由于上级拨付资金有限,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符合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要求。第三,破解环境难题。绝大部分五保贫困户因多年生活习惯所致,生活环境较差,镇村干部帮助其打扫整理,多是治标不治本,入住后,可彻底解决其家庭环境差、生活质量低的短板。第四,破解集中服务难题。采用“村级监管、亲情监督、贫困户参与、卫生院服务”的模式,最大限度的保障入住人员的生活需求及人身安全。第五,破解基础设施难题。每个服务站均是完整的农家小院,卧室、客厅、厨房、厕所、洗澡间等生活设施齐全,为贫困老人带去家的温馨。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选址布点坚持就近就便、量力而行,原则上1-2个村设立一个村级供养服务站,以整合现有资源为主,鼓励优先利用闲置村级活动场所等集体场所进行改建,无集体房屋的,动员爱心人士无偿捐赠或租赁、借用村民闲置住房进行改造修缮,既符合村里的实际,又可长期坚持、可持续使用。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建设运转经费采取“政府补助、村级配套、老人自缴、社会捐赠”的方式,统筹解决资金保障问题,保障村级供养服务站的建设运营。建设改造经费由镇级财政对有条件的行政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补助。运转经费以老人“自养”为主,按照每人每月400元标准,老人自缴300元,镇级财政补贴100元,对入住老人,实行食宿“保姆式”服务。
四是规范制度管理。按照“标识、制度、设施”的三统一标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在运营过程中,注重发挥村党组织管理主体责任,由村组干部全程负责,在本村及周边村挑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照顾入住老人的起居饮食,根据入住人员的多少,每月每人由政府发放500元—700元岗位补贴,同时,镇政府、行政村与贫困户赡养人员通过签订三方管理协议,明晰三方权利义务,保证服务站的运营,实现贫困户增收和分散特困人员颐养的双重效应。
截至目前,太尉镇已建成守义张、关寨、扁担徐、善德、老刘庄5个分散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站,安置分散特困老人20名,下一步,我镇在总结试点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村级分散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站试点工作推广到全镇,实现太尉辖区范围内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定点帮扶的全覆盖并满足其他农村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