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教育局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局选取人民群众密切关切的教育公平问题,着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行政村,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及享受资助政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春期,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5449人,其中学前教育844人,义务教育3258人,普通高中教育439人,中等职业教育289人,大学教育619人。在我县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212人,学前758人,义教2913人,普通高中389人,职业高中152人;在外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237人,其中学前教育86人,义务教育345人,普通高中教育50人,中等职业教育137,大学教育619人。春期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305名,发放扶贫资金383.94万元。其中,发放国家资助资金279.93万元,资助学生2516人;发放县级资助103.97万元,资助学生1789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全县无一学生因贫而失学、辍学。

二、主要作法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到位

我县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任组长,教育局长、财政局长、审计局长任副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同时县教育局专门成立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教育脱贫攻坚办公室,明确岗位职责,细化目标任务,深入基层调研,科学制定方案,定期专题研究,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强力安排部署,抓细抓牢抓实。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各中心学校校长作为各乡镇学校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强化高度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承担政治重担,签订目标责任书,级级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二)充实人员,设施配备到位

为保障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先后为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开辟服务大厅1处、网上注册室、财务室、档案室各1间,配备办公桌椅21套、电脑15台、笔记本电脑2台、打印机7台、高拍仪5套,另外配备了照相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面部视别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同时足额配备工作人员6人,均经过省、市、县多次培训,熟悉资助政策,能熟练操作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精准施策,措施跟进到位

一是强化宣传。1.构建宣传体系。建立局、乡、校三级宣讲体系,充分利用招生、开学、毕业、寒暑假等时间节点,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以及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应用程序等网络传播平台,集中发布学生资助工作信息,报道资助工作成效,广泛发放学生资助宣传资料,普及学生资助政策,积极解读资助热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问题。针对年龄大、不识字的困难群众,组织人员入村到户对家长点对点进行资助政策宣讲。2.实施好“32211”工程。按照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求,在暑期放假前,做好《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致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和《致学生资助工作者的一封信》的发放工作,确保发放到人。每学期开学后,为所有学生上一节资助政策宣传课,讲解本学段资助政策及办理办法,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及时了解资助政策并获得资助;在毕业时,为毕业学生上一节下一学段资助政策宣传课,解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每学期开学后,各学校向确认的建档立卡学生和家长全面发放“河南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在期末结束前,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放本学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助情况温馨告知书”。在期末结束时,学校编订本学期学生资助工作报告,发放一份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在宣传资助成效的同时,接受社会监督。3.开展好专题活动。持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和“心连心”家访活动,“手把手传递、面对面交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宣传资助政策;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

二是细化流程。1.入户排查。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县教师入村到户,核实学生信息,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动态信息库。2.分类处理。根据核查结果,对在我县就读符合国家资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国家资助;对在我县就读国家资助政策覆盖不到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利用县级整合资金进行资助;对在外就读未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完善手续后,利用县级整合资金进行了资助。3.资金支付。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资金,统一由县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采取银行转账方式直接发放到受助学生或受助学生监护人银行卡上。普通高中教育国家助学金、职业高中教育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直接发放到受助学生本人银行卡上,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学前教育补助生活费、保教费直接发放到学生监护人银行卡上。利用县级整合资金扩大资助面资金,一律发放到学生监护人银行卡上。4.信息反馈。资金支付后,对在我县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学校及时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助情况温馨告知书》送达受助学生及家长手中,并告知村委第一书记;对在县域外就读,在我县享受资助的建档立卡学生由所在乡镇中心学校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助情况温馨告知书》送达受助学生家长手中,并告知村委第一书记;对在县域外就读,在我县未享受资助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要想办法与学生就读学校沟通,弄清楚学生是否在就读学校享受到资助政策,并出据学生未享受资助政策的情况说明,送达学生家长手中,并告知村委第一书记。通过“温馨告知书”的发放,告知建档立卡学生家长本学期享受资金金额、资金额度、账号等信息。

三是贷款助学。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我县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坚持以开展优质服务为基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过程中,热情接待学生及家长,主动为其端茶递水,耐心为其讲解贷款流程,细心指导其填写申请表,在不违背基本操作规程和原则的前提下,尽力简化程序和提供方便,让学生及家长来得高兴,去得满意,把国家惠民政策做到最好。贷款期间,我们聘请大学生志愿者3人,工作人员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周六、周日不休息,顺利完成了今年的学生贷款任务。同时详细制定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实施细则》,并组织全体资助人员认真学习,明确贷后管理流程及职责,并通过QQ、微信、电话、家访等形式与贷款学生沟通,确保到期贷款及时偿还。

)真督实查,查漏补缺到位

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县教育局成立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办公室、资助中心等相关股室参加的督导小组,每开展一项资助工作,督导组都入乡到校、入村到户,核实学生资助情况,督导资助工作。每学期资助工作结束后,督促各乡镇中心学校组织人员,重新入村到户,查看资助政策是否落到实处,看“温馨告知书”发放是否到位,学生家庭是否知道资助政策、资助金额、发放办法、资金到位时间等。同时查看村级档案,询问村委是否知道学生享受资助情况。通过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补漏补救,资助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落实责任,问责追究到位

因学校未合理使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信息库与本校在校生信息进行对比、在校生无学籍或因学生转出未能“籍随人走”、资助政策宣传不力或排查不准,造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享受资助的,我们责成学生就读学校按资助标准对学生进行了资助,但由于学校因工作不力影响了全县资助工作进度,在全县教育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我们对相关学校及责任人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严肃追责。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助政策宣传还没有全部入脑入心,尤其是部分年龄大的家长政策知晓率还达不到100%;个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在非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如武校、杂技学校、厨师学校或未审批民办幼儿园)就读未办理学籍、因转出或转入未及时办理学籍手续、因在外就读外省学生资助政策与本省规定不一致等情况,导致个别学生无法享受国家资助;各乡镇资助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业务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借鉴外地经验,结合舞阳实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全面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平台,集中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发布资助工作信息,报道资助工作成效。开展资助政策宣讲主题班会,组织人员入村到户,通过“手把手传递、面对面交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宣传资助政策;针对年龄大、不识字的群众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服务。二是督促鼓励民办幼儿园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争取早日达到办学标准,取得办园许可证,并为在园幼儿办理学籍,解决幼儿园因无学籍无法享受学生资助政策问题。三是进一步办强学籍管理,确保籍随生走,使学生能在就读学校及时享受国家相关资助。四是针对在外就读没有享受资助的情况,各乡镇中心学校要全面摸排并及时与学生就读学校取得联系,帮助学生在就读学校享受相关资助。如因当地政策原因不能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可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我县利用县级整合资金进行资助。五是加大培训力度,确保资助工作人员,人人知政策,个个是行家里手,提高资助工作人员政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