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的指导意见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漯河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视察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目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聚焦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因地制宜对已建产业扶贫项目进行调整、完善和规范,对新建产业项目科学谋划,围绕全县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巩固提升产业园区集群,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切实推动产业项目“入链、延链、补链、建链”,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形成集群成链、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通过落实对产业扶贫项目分类管理、推动产业项目融入“全产业链”,切实解决产业基础不稳、经营水平不高、带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确保已建项目健康规范运营,持续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大力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全县选择1—3个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产业项目管理。5月底前,各乡镇、相关单位要对脱贫攻坚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一次全面“回头看”,逐一排查生产经营、资产管理、联贫带贫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摸清底数,根据运营情况加强分类管理。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项目正常运营、规范管理。
(二)巩固提升产业项目。对正常运营的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围绕各乡镇产业发展资源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模式,推动项目融入“全链条”,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不过硬、品牌不响亮、产品单一等问题。引导龙头企业在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材料基地,积极开展产品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确保农产品销路通畅。对光伏扶贫项目,加强运营维护管理,严格按照政策做好收益分配工作。
(三)规范扶贫资产运营。强化扶贫资产制度管护,重点针对因受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死滞、闲置的产业扶贫项目,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因地制宜招引符合本地特色主导产业的项目,确保闲置资产得到盘活。对有市场和生产需求但因其他原因无法运营的项目,重新评估论证,利用好社会资金,调整合作方式,加强经营管理,推动项目融入到当地产业链,尽快正常运营。
(四)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完善联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逐一核查产业扶贫项目带贫协议或合同,以及群众受益情况。对联贫带贫周期短、收益分红不规范的项目,调整分配方案,合理分配利益比例,确保依法规范联贫带贫。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与联农带农紧密挂钩,形成企业、合作社和脱贫户、农户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三、工作衔接
(一)加强产业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衔接,科学谋划2021年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项目,严格落实先入库后建设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产业帮扶项目符合政策、切合实际。要加强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库与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项目库的对接,使两者有机结合、一体推进。
(二)抓好特色产业体系培育规划。依托全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体系培育规划,重点围绕以食用菌为特色主导产业,食品加工、蔬菜、葡萄、生态养殖、花生等为乡村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特色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进行培育壮大,在全县形成“6+N”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三)抓好推进产业园区化发展规划。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引导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抱团发展、园区化发展、产业化发展。按照有实施计划、有专班推动、有资金支持、有政策保障的要求,整合力量集中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覆盖全域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以国家级产业园为龙头、省级产业园为骨干、市级产业园为支撑、县级产业园为基础的全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按照“集中投资、集约发展”原则,集中整合资金规划新建乡村振兴产业园区;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争创国家级现化农业产业园区;围绕食品加工、优质果蔬、生态养殖、优质花生等特色产业,发展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促进产村、产镇深度融合。
(三)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各乡镇要重点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和“三链同构”的延链补链布局产业项目,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培育、招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壮大全产业链“链主”企业,每个产业链都要有一个“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乡村、留给农民。
(四)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相关部门统筹抓好产业园区道路、包装、农产品仓储、物流、冷链等产业设施建设,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配套设施”融合发展,结合乡村产业布局、特色村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加快推进乡村主要旅游景区、资源产地、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区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由县级干部担任乡村特色产业链的“链长”,牵头负责相关产业链的谋划建设、督导协调等工作;要持续做好科级干部联系分包产业项目机制,负责帮助相关产业项目理清思路、防控风险、健康运营;要成立以行政村主要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组成的特色产业专班,负责本村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扶贫资产管护。各级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合理预算安排2021年本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设立乡村振兴基金,50%以上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逐年提高投入比例。贯彻落实好上级关于设施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严格按照设施农用地范围、政策审批程序、监管责任等做好相关工作,及时解决产业发展土地制约问题。用足用活金融政策,坚持小额信贷和精准企业贷款“双轮驱动”,加大对农民群众和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服务力度,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在农业产业保险上加大投入,积极协调落实我县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保险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探索新保险品种,确保乡村产业项目健康发展和资产收益平稳。
(三)创新服务方式。整合相关行业部门培训资源,对重点产业项目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就业技能。组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对重点产业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加强技术指导等智力支持,帮助产业项目解决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四)健全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建立季度会商、半年观摩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或座谈会,每半年进行一次产业观摩,推动工作落实。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定期对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情况进行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政策落实落地。